李廷伟委员:
您好!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人才培养的关心和支持。经市人社局会同市房产局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一是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畅通职称申报渠道,优化职称评审标准,提升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的精细化服务水平。在2023年我市的职称评审工作中,首次在工程、经济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的领域,开展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组评审、科学评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首次在全市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累计申报253人,通过162人。二是做好我市重点人才工程申报推荐服务工作。鼓励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积极申报“天池英才”引进计划、博士后科研创新平台等自治区“2+5”重点人才工程,入选后享受自治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支持。2023年我市入选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47人,享受新疆人才发展基金经费支持4155万元,入选人数位居全疆各地州首位。全市累计支持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6家(含创新实践基地),累计入选进站博士149人,设站数量和进站博士长期位居全疆前列,同时在自治区公布的2023年全区首批20家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博士后平台项目中,我市共入选7家,占全区评选总数的35%,享受新疆人才发展基金补助1050万元。
(二)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聚焦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研究制定《乌鲁木齐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清单》(乌人社函〔2023〕308号),调整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新招用员工岗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不断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重点对无技能和技能不足的外来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023年,我市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7.73万人次。
(三)做好人才住房保障工作。一是积极落实国家强化人才安居支持政策,推行人才“一站式”服务。开设人才引进专项申请通道,对引进人才来乌就业需要租住公租房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放宽准入标准,简化申请流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配租、配售。引进人才申请公租房无户籍和收入条件限制,只要在本市无自有住房均可申请,租金按标准租金70%计收。经济适用房申请放宽户籍及收入界限,在本市无自有住房,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当年我市保障性住房申请标准1.5倍以下(正常申请标准目前为近6个月家庭平均收入3565元及以下,引进人才为5347.5元及以下),主申请人在我市落户或在本市连续缴纳2年社保,可优先申请分配经济适用房。2019年以来,2672名引进人才通过专项通道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二是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聚焦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做好住房建设规划,科学合理预测住房需求。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包括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房屋、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和存量房屋等方式,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切实解决新市民、新青年的住房问题。引进人才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不设收入线门槛,租金标准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2022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新建、改建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33040套,供应量达到全疆总量的50%左右,目前已有2195套竣工,将陆续向园区企业职工及新市民、青年人提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围绕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建设,配合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核心的人才政策,在人才评价、保障激励等方面率先突破。有重点地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助力集聚高层次紧缺人才。二是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评审的宣传力度,让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职称申报,持续壮大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在“天池英才”引进计划、博士后科研创新平台等自治区“2+5”重点人才工程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力度,助力首府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三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对企业用人主体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职工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前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强化就业导向,紧跟产业需求和就业意愿,大力开展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提升、技能就业。四是积极落实“三大工程”相关工作要求,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总供给中的比例,解决工薪收入群体及各类人才住房困难,稳定住房预期。进一步完善建设、配租配售、运营等方面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撬动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和房屋,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形成“低端有保障、高端有市场”的新型房产供应市场。
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及时告诉我们。
2024年5月14日
联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人:刘士山 联系电话:465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