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27
16:23
来源:
乌鲁木齐市财政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年8月13日在乌鲁木齐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申建强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乌鲁木齐市2023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体概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2023年末,全市(不含金融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计510户,其中:市本级监管企业250户、各区(县)监管企业249户、市属非监管企业(市属职能部门管理)11户。2023年末资产总额6,090.05亿元,同比增长3.5%,负债总额3,949.39亿元,同比增长2.4%,所有者权益2,140.66亿元,同比增长5.6%,资产负债率为64.8%,同比收窄0.7个百分点;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36.33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利润总额10.83亿元(不含参股企业新疆燃气集团),同比下降27.1%;上交税费18.59亿元,同比增长13.5%,劳动生产总值94.78亿元,同比增长7.7%。
(二)主要经济指标近三年对比情况
资产总额较2021年末5,594.33亿元,增长8.9%,负债总额较2021年3,633.41亿元,增长8.7%,所有者权益较2021年末1,960.92亿元,增长9.2%;营业收入较2021年末411.64亿元,增长6.0%,利润总额较2021年末8.87亿元(不含参股企业新疆燃气集团),增长22.1%;上交税金总额较2021年末15.23亿元,增长22.1%,劳动生产总值较2021年末88.69亿元,增长6.9%。
二、市本级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2023年末,市本级监管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全级次共250户。资产总额4,073.95亿元,同比增长2.3%,负债总额2,656.60亿元,同比增长1.3%,所有者权益1,417.35亿元,同比增长4.0%,资产负债率65.2%,同比收窄0.6个百分点;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0.25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利润总额3.31亿元(不含参股企业新疆燃气集团),同比下降16.8%;上交税金9.29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劳动生产总值58.57亿元,同比下降3.8%。
(二)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从聚焦主业、做强实业、优化布局、科技创新、打造现代新国企等五个方面集中发力制定新一轮方案,从10个方面制定31条改革任务、39项具体措施、108条任务清单,构建深化改革提升的“四梁八柱”,为我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三)稳步推进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制度立改废释工作,梳理汇总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及相关制度,启动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汇编编纂工作,年内制定出台涉及对外捐赠、业绩考核、中层管理人员办法等10项监管制度,主动公开《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3条,着力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同时,稳步推进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指导和督促监管企业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合规管理,及时堵塞经营管理漏洞,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持续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布局
多年来,市本级监管企业构建城市运营安全网,投资建设了“田”字路、棚户区改造、煤改气、供排水、燃气热力等一大批标志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改善工程,持续优化水资源利用,形成源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收全产业链。投资15.7亿元的娄庄子供水工程投产运营,全年实现供水802万方;甘泉堡第二净水厂提前投产运营,全年利用外调水5,104万方;全年自来水制水量3.64亿方约占全市的95%、污水处理2.23亿方约占全市的85%。供气保障22.03亿立方约占全市的80%;公共交通客运量2.64亿人次约占全市的57%;供热面积8,300余万平方米约占全市的38%;引入国内煤层气行业龙头企业中联公司,通过增资4.14亿元控股国盛新能源,依托其优势加快推动米东区煤层气区块产能建设,新打66口井,改造34口井,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形象进度)218.8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额的107.9%,在民生保障、城市运营管理、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重要进展
推进临空集团股权无偿划转至新疆机场集团,有效解决235亿元建设资金缺口,减轻财政负担,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陆港集团并入新疆商贸物流集团,变更管理层级,优化组织架构,11月开行新疆中欧(中亚)“天山号”班列,完成1,632组35列货物集结,聚集资源禀赋,促进企业发展;整合公交集团与城市快速公交,实现产业融合,形成“线路优化、管理规范、运营高效”的经营机制,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整合水业集团与昆仑环保,多措并举提升发展质效,服务保障民生。
(六)存量资产盘活利用取得新成效
分类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加快老旧厂房、住宅、办公用房、商品房等资产的盘活,实现收入1.65亿元;通过清算注销、挂牌转让等方式实现股权处置收入0.6亿元;分类分批推进99宗(面积9,482.59亩,摘牌价172.02亿元)存量土地的盘活,通过自主开发方式投资13.74亿元盘活面积合计241.11亩的存量土地4宗,销售存量商品房实现收入30.95亿元,采取市场化方式销售转性后(保障房转为商品房)的35个安置房项目3,210套存量房产实现收入4.02亿元,清收应收账款13.78亿元,最大限度盘活国有资产,释放国有资本潜能。
(七)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利用公司债、中期票据、永续债等融资工具,对到期可置换的债务予以置换,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还款期限,减轻偿债压力。制订偿债计划和债务化解方案,提前90天安排还款来源,一笔债务对应“一个化解方案、一个备选方案、一个应急方案”,实时更新还款进度及资金使用计划,全额化解年度到期债务379.26亿元,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红线。
(八)切实发挥考核激励导向作用
一是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开展“压减”及“两非、两资”等专项行动,系统梳理亏损企业户数及“压减”企业处置名单,按照亏损原因、亏损数额、行业分布进行多维度分析,“一企一策”明确治理目标、措施及完成时限。压减法人企业9户,处置“两非、两资”企业2户,清算注销资不抵债企业15户,企业亏损面下降19.6个百分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二是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完善企业负责人考核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适应、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以效益为核心设置不同考核权重,以对标行业指标为依托注重同类企业间横向比较,以突出个性指标为导向实施分类和差异化考核,增强考核的针对性、科学性、精准性,以正向激励激发企业活力。
(九)社会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
市本级监管企业2023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0.0%,实现劳动生产总值58.57亿元,2021年至2023年,累计上交税费26.11亿元、上缴财政国有资本收益6.61亿元,在严格保障财政税收收入,实现生产要素增值,满足社会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规模与收益不匹配
截止2023年末,市本级监管企业资产总额4,073.96亿元,主要集中在城市运营管理和民生保障领域,投资项目多数为公益性项目,具有明显的城市国资特征,无收益、低收益及棚户区改造形成的公益性资产2,569.40亿元,占年度资产总额的比重达63.1%,2023年实现利润总额3.31亿元(不含参股企业新疆燃气集团),资产规模与经济效益不匹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
(二)企业债务偿还压力大
市本级监管企业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筹资任务,2023年到期债务379.26亿元,其中,通过自有资金化解50.57亿元,借新还旧方式化解328.69亿元。同时为落实保民生任务,2022-2023年累计融资48.7亿元,妥善处置房地产项目风险隐患,进一步推高了带息负债规模。企业自身经营收益难以覆盖债务本息,存量债务主要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化解,又通过融资解决生产经营资金缺口,堆积叠加形成了较高的债务规模和运营成本。
(三)业绩考核制度不完善
以往考核办法参照国务院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体系,侧重于财务性指标进行考核,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财务数据往往根据相关需求存在可调整性,未能全面准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在聚焦责任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等方面结合实际不足,对不同功能和类别的企业差异化考核标准不足,考核方法的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不足,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分配机制不足。
(四)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不足
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面临多元化变革,在选人用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储备培养等方面提出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市本级监管企业职工人数23,633人,其中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3,266人,工勤人员10,367人;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2.9%,本科学历占比41.0%,大专学历占比37.3%;企业中层正职干部355人,其中4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27.9%,46岁及以上人员占比72.1%;中层副职干部556人,其中4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50.9%,46岁及以上人员占比49.1%;职工人数中正高级职称占比0.1%,副高级职称占比1.2%,中级职称占比2.8%。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中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龄化”,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人员支撑力量不足。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持续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
着眼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紧盯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建设契机,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做优做强会展产业,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粮食产业延链补链,创造企业发展新机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数字化转型计划,加强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明确企业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以出资关系和产权层级为依据,围绕构建“一企一业、一业一企”的产业格局,在集团间实施战略性重组,在集团内部推动同质同业整合,聚焦提升产业聚集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激发发展潜能。
(二)高质量盘活存量资产
全面排查市本级监管企业闲置存量资产底数,夯实国有企业资产家底,分类制定资产盘活方案,通过优惠促销、多盘联动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商品房;通过租售、招商、盘活、改造等方式盘活企业自持的房产、产业园、场地等闲置资产;通过公开挂牌、转让、清算退出方式退出控(参)股股权资产;通过自主或合作开发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和配置存量资产,提升资产运营效益。
(三)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利用多种融资产品筹集偿债资金,保证年度到期397.61亿元经营性债务的化解;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动态监控到期债务,对债务利率较高、债务集中到期的国有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置换等方式,缓解偿债压力。规范企业担保行为,指导监管企业完善相关制度,对有代偿风险的担保业务及时采取资产保全等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确保企业风险可控、运营可持续。
(四)完善经营业绩考核激励机制
聚焦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注重企业经济价值、战略价值、功能价值,修订完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全面统筹企业“三大责任”,以对标促达标、以达标促创标,着力打造“4+4+N”企业负责人薪酬考核体系,实施“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充分体现薪酬与经营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强激励和硬约束,更加注重市场分配导向和价值创造能力,更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五)建强干部人才队伍
研究出台《乌鲁木齐市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5年)》,着力提升市属国企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推动高质量发展水平;大力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重点掌握一批具有培养潜力的80后、90后年轻干部,动态跟踪、大胆推荐使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积极争取各级人才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国企人才队伍学历年龄结构;加大兵地、政企间交流轮岗挂职力度,借助高校培训资源抓好干部教育培训。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